發展歷史

(一)創會時期 時光如逝水,轉瞬間,港九酒樓茶室總工會由創會至今已具百年歷史。在這個超越大半世紀的悠長歲月中,其間經歷了幾許滄桑 ,幾多波折,憑着同人等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卒將所遇的困難逐次克服,方有今日小小的成就。 本會創立於民國九年(即公元一九二零年)。在未創會之前,當時酒樓行業,有所謂「老橫」的制度,這稱謂的取義,是將同業工友間橫的關係聯繫起來親如兄弟一般。 由耶時開始,對會員福利已十分注重,故有「外寓」(即公會宿舍)之設。這些「外寓」早期有「式燕」、「嘉賓」與「趣樂」等,亦即後來之分部,而從二零零零年三月一日起,本會修章,將所有分部一律改為會員宿舍。

此後七年閒,由於組織尚屬雛型,未有長遠進展,直至民國十六年因香港掀起大罷工潮」局面紊亂,我業體同人,曾一度撤退返廣州駐紮於「西瓜園」內。嗣後工潮平息,重返本港,復興會務,有關首長為著奠定會基曾在中區九如場購置會址,以為一努永逸,不料其間人事變遷,會務又復停滯不前而世界大戰復告爆發。民廿七年,廣州宣告陷日,不消說,影响所及,香港變成避難所,人口驟增,本業又呈蓬勃的現象;惟好景不常,三年後即民卅年,木港亦告淪陷,本會同入遂被迫流徙於內地 -- 北江、韶關等地區。

(二)復興時期 直至民國卅四年,香港重光,同人等亦陸續回港籌備愎興工作。其間,中區九如坊會址,因巳變賣,祗得於民卅五年租賃域多利皇后街十五號四樓為會所,作為復興基地。 由那時開始,木會四十多位復興委員一致通過產生所謂「四會務制」,推舉池森、劉賢、高祐、朱周等領導會務;但本港光復初期,繁榮未復,百廢待舉,且木港經濟仍處低落時期,職工的底薪非常微薄,只靠下什及檳芥以資彌補,生活異常困苦。 木會復興委員等,有鑒及此,為爭取改善待遇,於是選出改善侍遇委員劉蔭、劉賢、高祐、朱周、黃燦、池森、謝少佳、關禧等八位,而以劉蔭為主任委員,劉賢為副主任委員與酒樓資方舉行勞資雙方談判,提出「零五佣金」分賬的要求。當時商討的焦點,是「零五佣」作「價外」或「價內」撥出,商討結果,雙方同意採用價內潑出辦法,即營業額每一百零五元,有五元佣金給員工分配,談判成功後,會務方得轉機,而全體員工之生活亦因是獲及大大改善。 至民卅六年,木會修章改為理監事制,首屆理事長劉䕃,劉賢副之。卅七年適逢廣州酒樓茶室工會會慶,該會理事長陳熙邀請本會理事會長參加歡宴而澳門酒樓茶室工會理事長岑玲亦有參與盛會,因而省、港、澳酒樓茶室工會首長得以共敍一堂,把酒言歡之餘,由是彼此同意互相雜發照顧,乃有「省港澳聯盟」之組織,有關會員工友,可互相斟商及就業之協議。

(三)興學育才 自從卅六年「零五佣」爭取成功後,會務最為蓬勃,有鑒於「百年樹人」培育會員子弟教育的需要乃有興學育才的政策;故在民卅六、卅七兩年問先後設立會員子弟第一及第二小學(日校),並在九龍及港島之東區及西區分別設立夜學三間,日夜學合共五間,直至卅八年獲教育司署津貼成為政府津貼小學校,共擁有員生二千餘人,極一時之盛。第一小學之校址原設於西營盤第二街及水街兩校舍,後因第二街校舍業主收回拆建始遷至德輔道西259-269號三樓現址。該校首任校長為劉春榮。第二小學設於九龍廣東道624-626號二、三、四樓,首任校長為曹孟強。後因該校校址拆卸而籌建第二小學校址之計劃亦胎死腹中,於見開辦二十多年之第二小學便告結束,惜哉!

(四)謀求福利 當會議蓬勃之際,除興學育才之外,更照顧到年老無依的會員,特設立「殘廢養老金」,最初每人每月可領取生活費三十元,後以生活費提高改為五十元,使年老無依 而又殘廢的會員不無少補。此「殘廢養老金」由舉辦以至於今仍繼續施行並無問斷。 直至民五十年第七屆任內,有鑒於首長任期一年時間太短,許多設施未能完成,故修改會章改為兩年一任。在同年內,為推行會員家屬褔利,特成立「港九酒樓茶室總工會會員家屬褔利會」,是項福利措施,主要是在互助互惠的原則下,使百年歸老者,獲得喪葬費的補助;其後由於有關當局認為該福利會的組織於法不合,着令改組,於是在民五十三年間延聘律師向社團註冊官重新登記註冊,改稱為「酒樓從業員家屬互助福利會」成為獨立性組織,但仍附設於會所內。 迄民五十四年,本會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之會址因業主收回拆遷遂租用灣仔軒尼詩道新禧大厦三樓為會所,而家屬福利會亦一併隨之遷移。於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福利會設立之初,人事與組織根本已非健全,致未能充分發揮互助互惠的精神,從而經濟上發生問題。直至五十八年間,該福利會的基礎,根本已告動搖,本會以會譽悠關特經執監委員聯席會議,通知該福利會覓址他遷,因此,該會遂於民五十九年改遷九龍砵蘭街處而於遷址後不久亦告瓦解。